選型過程:
工業冷卻塔選型標準
1、處理水量:3000m3/h;
2、進水溫度:55℃;
3、出水溫度:35℃
4、濕球溫度:27.5℃;
工業冷卻塔的工作原理
機械動力(一般即為馬達風扇)驅使空氣流動,與水塔內冷卻水或熱交換器進行熱質傳遞,藉以降低冷卻水溫度。依風扇位置可分為抽風式及吹入式兩種,所謂吹入式是用風扇將空氣吹入殼體內側與殼內冷卻水進行熱質傳交換作業,通常由殼的下方吹入,吸收水蒸氣之濕空氣則由上方吹出,如圖2所示為吹入式冷卻水塔之一例,此型依風扇之型式可分為離心式及軸流式,圖2所示即為離心式風扇,離心式者其特色為具有較高之風壓,可運用于較高阻抗設計之熱交換散熱填料。一般常見于蒸發型冷卻水塔。圖3所示為軸流吹入式冷卻水塔之一例,亦有用雙層風葉型者以增加軸流風扇之風壓。
吹入式冷卻水塔是透過風扇將外氣吹入塔內,因此塔內空氣為正壓(大于一大氣壓),密度亦較高于大氣壓力下之空氣密度,因此空氣之熱交換系數略高,這是吹入式冷卻水塔的優點。通常吹入式冷卻水塔之塔的周邊氣密度(封閉度)要求較高,原因是避免塔內空氣無法完全由頂端吹出,造成空氣未能完全與冷卻水充分接觸進行熱質傳遞;其次吹入式受風扇葉片影響其空氣動能于入口端局部較大,局部風速亦會較高,而末端(出風口端)之出口空氣流分散,出風速度較為平穩,局部出風動力不若抽風式者高,因此相對而言出風回流的情形較多,此為吹入式冷卻水塔的缺點。
抽風式冷卻水塔通常于塔頂裝有一馬達驅動之軸流式風扇,由于屬抽氣式因此于其塔內之空氣為負壓(低于一大氣壓),塔內空氣密度較低,因此熱質傳系數亦會較低,這是抽風式的缺點。但由于其出口之風扇葉片局部帶動,出口空氣局部流速較高,吹出之局部風速亦較大,因此排出之濕空氣可吹離較遠,其回流量遠較吹入式冷卻水塔少,這是抽風式的優點。然而因空氣密度較低(因為出口空氣溫度較高且含濕量較較大)之故,抽風式需求較大之風力驅動動能。
自頂部溢出之水滴往往是機械驅動空氣型冷卻水塔所很難完全避免的,由于冷卻水塔之冷卻水降溫模式須利用空氣與水的直接接觸,由空氣帶走蒸發之水蒸氣,因此所需之空氣與水的接觸面積特別多,因而水滴撒下時當風速足以帶動水滴時,水滴即可能隨風向而向上飄逸出水塔,造成飛濺損失現象,因此通常于出水口附近(風扇下方)設有擋水板以便阻擋水滴飛濺損失。抽風式冷卻水塔的水滴飛濺損失往往又比吹入式冷卻水塔者多,原因是抽風式冷卻水塔之出口局部風速較大所致,此點亦是抽風式冷卻水塔之缺點。
工業冷卻塔的結構形式
為了節約能源,大型冷卻塔多用自然通風冷卻塔,它由通風筒、人字柱、環基、淋水裝置合塔心材料組成。
通風筒多為鋼筋混凝土雙曲線旋轉殼,具有較好的結構力學合流體力學特性。殼體下部邊緣支承在等距離的V形或X形斜支柱上,以構成冷卻塔的進風口。殼體的荷載經斜支柱傳到基礎上?;A多做成帶斜面的環形基礎以承受由斜支柱傳來的部噸環拉力,也可做成分離的單個基礎或樁基礎。
通風筒的喉部直徑最小,當計算殼體受壓穩定時,殼壁最薄,由此向上直徑逐漸增大構成氣流出口擴散段,塔頂處設有剛性環,喉部以下按雙曲線形逐漸擴大,下段殼壁也相應加厚,具有一定剛度的下環梁。通風筒也可做成截頭錐殼或組合錐殼,或用鋼構架外包木護板或石棉水泥護板的多邊形塔筒。